太原面食——总述
编辑: 更新于:2011-5-9 阅读:
太原面食源远流长,久享盛誉吃百样。
面食(专指面条类饮食),在中华大地上处处皆有,各地不泛名品,像四川的担担面、西安的凉皮面、南方的阳春面等。但面食品种丰富、制作精美当首推山西。太原作为山西文化之中心,更是面食萃集、精彩绝伦之地。如今,太原面食不仅名标国内,而且誉飘四海。
面食文化的发祥地在黄河流域,包括山西太行山一带,黄河西岸的中原地区,是北方农村文化的摇篮,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。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,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,其中就有用于粮食加工的石磨盘、石磨棒。而面食制作的先决条件,正是依赖于面粉的加工。
面食的出现最迟在汉之前。汉代,凡面制的食品统称之为“饼”。蒸制者日“蒸饼”,煮制者日“汤饼”或“煮饼”,炸制者日“油饼”,还有一种从西城引进的烤制饼,称胡饼。汤饼,汉刘用《释名》说:“饼,并也,溲面使合并也。……蒸饼、汤饼……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。”溲面,即用水拌和面成面团。当时在宫廷中还设有专司御膳汤饼的“汤官”(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《初学记》引《四民月令》:“立秋无食煮饼及水溲饼。”这些记载证明,在汉代面食已经是上至是宫,下到百姓的普遍性食品了,而它的出现恐要早于汉代。
《初学记入《太平御览》等唐、来类书中,均引了晋代束晰《饼赋》。其中论及汤饼时说:“立冬猛寒,清晨之会,涕冻鼻中,霜凝口外,充虚作战,汤饼为最。”玄冬,即指北方的冬天。这里所描写的也正是北方特有的冬天景象。由此可以推想,汤饼为北方严冬时御寒取暖的常食。南北朝时期的贾思勰在《齐民要术》中记载了当时几种面食的加工制作方法:水引,“细绢筛面以成,调肉睦汁,待冷淡之。水引,馁加箸大,一尺一断,盘中盛水浸,宜以手临铛上按令薄如韭叶,逐沸煮”。看样子,这是一种用肉汁和面、用手搓成的面条。在讲到铺托时说:“授如大指许,二寸一段,著水盆中浸,宜以手向盆旁授使极薄,皆急火逐沸熟煮,非直光白可爱,亦自滑美殊常。”显然是一种汤面片,但又与今日的揪片做法完全不同。面食这一独特的食俗文化形态,在民间的流传发展中,加人了许多民俗心态,寄寓了民间的吉祥希望。《荆楚岁时记》曰:“伏日进场饼,名为辟恶。”《四民月令》:“立秋天食煮饼及水溲饼”古人的这些心态,今天我们难以度其含意。不过,有些民俗活动的心理状态,寄托着一种美好的愿望。《北史》记载,北齐文宣帝高洋生了儿子,效法民间,以汤饼招待亲友,称为汤饼宴。高氏发迹得势于并州,高洋本人亦曾任过并州刺史,他的汤饼实是否取之太原民间,未见记载,不过可以推断,生子吃面这是北方的一种民俗事象。直至今日,太原地区无论老人、小孩过生日,都有吃长寿面的习俗,俗语中亦有“子孙饺子、长寿面”之说。人们取面条之长,象征寿命之长,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绵长的心理追求。